国航远洋:政策红利与行业周期共振北交所“航运标杆”蓄势待发航运界
航运界网消息,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我国海洋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5万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GDP整体水平。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散货航运市场在供需格局改善、绿色转型加速的背景下,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
作为北交所“航运第一股”,国航远洋(股票代码:833171)凭借其前瞻性的船队布局、绿色智能转型优势以及外贸业务的高占比,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焦点。值得一提的是,其股价连续四周位居北交所成交量和成交额前列,表现活跃,市场资金对其未来业绩改善与估值提升的预期持续增强。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作为国内干散货航运领域的领先企业,国航远洋深度受益于这一政策导向。该公司以巴拿马型船队为核心,业务覆盖全球大宗商品运输,2024年外贸收入占比超过65%,与必和必拓、力拓等国际矿业巨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国航远洋积极响应“双碳”目标和航运业脱碳新规,加快推进绿色船舶升级。2024-2025年,该公司陆续交付6艘节能减排及甲醇双燃料预留散货船,不仅提升了船队竞争力,还实现了内外贸兼营的突破。董事长王炎平表示,新船的投入运营标志着公司在绿色低碳和智能化发展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契合了国家对大宗物资运输保障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要求,未来将继续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以来,干散货航运市场迎来结构性复苏。一方面,全球运力供给增速大幅放缓,2025年新船订单同比下滑超80%,而旧船拆解量激增40%,行业供需格局持续优化。另一方面,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煤炭需求增长,以及南美谷物出口扩张,推动干散货海运量稳步提升。
作为行业晴雨表的巴拿马型船运价指数(BPI)在2025年2月单月涨幅达57%,7月14日更是突破1900点,创近一年新高。鉴于国航远洋的主力船型正是巴拿马型船,且其2024年的煤炭运输占比高达50%,在运价上涨、全球煤炭贸易需求因能源转型中的结构性缺口持续走强的带动下,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机构预测,2025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有望达到1.52亿元,同比增长超50%,2026-2027年业绩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该预测符合国航远洋的战略规划。
新增运力方面,该公司在2025-2026年将有6艘、总运力超40万载重吨的新造船陆续交付,进一步巩固其在大西洋航线及“高需求细分市场”的份额。航线布局方面,该公司将通过香港、新加坡子公司的设立继续深化国际布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船舶航线规划,拓展内外贸航线覆盖范围,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盈利水平,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
在行业复苏的背景下,国航远洋并未止步于短期运价红利,而是通过绿色转型和数字化升级,构建长期竞争优势。此举与国际海事组织(IMO)呼吁的“全球航运业加大资金投入规模,积极推动脱碳转型,以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公司新建的甲醇双燃料预留船舶,不仅满足国际碳排放法规要求,还能在未来直接切换至绿色甲醇燃料,规避高额碳税成本。
目前全球仅有少数散货船具备类似设计,国航远洋的先发优势显著。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包括待交付船舶在内,我国绿色甲醇燃料动力船舶数量不足80艘,散货船占比约为33%。前不久,国航远洋将芜湖造船厂的2艘8.9万载重吨的散货船订单更改为甲醇双燃料船,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对于船舶相关环保要求。
国航远洋打造船舶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控油耗、优化航线规划,单船运营成本降低约8%。此外,机电设备检测平台能提前预警机械故障,减少非计划停航,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国航远洋在其发布的ESG报告中指出,将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践行新能源在新建船舶的应用,积极推进船舶管理数字化创新,履行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等环保责任。
“当前市场的波动,恰恰是检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试金石”,国航远洋董秘何志强在近期策略会上表示,国航远洋将继续以“运力优化 + 客户深耕 + 绿色转型”三驱并进,在2025-2026年行业周期上行期抢占先机。
从政策支持到行业复苏,从绿色转型到市场表现,国航远洋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作为北交所航运板块的标杆企业,公司在未来两年实现业绩与估值的双重突破,加速物流全球化布局,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航运企业,成为投资者布局海洋经济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