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海通发展:运力规模在国内民企中前列内外兼营构建全球航线网络
当前,干散货航运行业正面临需求稳步增长与运力供给受限的双重驱动,叠加国内“国货国运”战略支撑,行业中长期景气度明确。福建海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通发展”)专注于国内沿海以及国际远洋的干散货航运服务,已发展成为国内民营干散货航运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尽管2025年上半年受短期因素影响干散货航运价承压,海通发展仍实现营收逆势增长。
作为国内民营干散货航运头部企业,海通发展通过运力规模扩张、全船型运营布局、全球化航线网络、精细化数智化管理,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壁垒,展现出逆周期增长能力与长期发展潜力。2025年上半年,海通发展外贸自营超灵便型船TCE较市场平均租金溢价约33%,境内程租业务货运量同比增长3.93%,彰显其卓越的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力。凭借优秀的运输能力、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和专业高效的客户服务能力,海通发展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据克拉克森统计,2020-2024年,全球干散货海运贸易量分别为51.70亿吨、53.65亿吨、52.52亿吨、55.08亿吨、57.41亿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5%。其中,2024年,全球干散货海运需求同比增长3.1%。
进出口贸易体量方面,截至2024年底,全球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
2025年上半年,BDI(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CI(波罗的海好望角型船运价指数)、BPI(波罗的海巴拿马型船运价指数)、BSI(波罗的海超灵便型散货船运价指数)均值分别为1,290、1,904点、1,189点、889点,同比分别下降30%、33%、33%、30%,运价中枢出现显著的短期下移。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多变的市场环境,海通发展持续扩充自营运力规模、提升市场运力利用效率,继续拓展全球市场、推进船舶运营的全球化,业务规模呈良好增长态势。
2.2、募资购船提升综合竞争力,控股股东、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全额认购定增凸显中长期发展信心
从项目实施的必要性看,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保持稳定增长,而干散货航运的供给端增速下降,干散货航运业中长期的增长逻辑不变;西芒杜铁矿石项目将于2025年投产,有望带来运量和运距的双重增长;“反内卷”等政策有望推动价格提升、增厚利润空间、提高开工率,进而带动上游原材料需求扩张,从而拉动干散货航运的需求;中东等地缘局势因素以及部分区域恶劣天气因素频发导致全球船舶使用效率下降,制约有效运力增长;俄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重建需求值得关注。
2025年上半年,海通发展通过新购船舶以及光船租赁(即船舶融资租赁)的方式新增运力12艘。截至2025年6月末已交接8艘。待全部12艘新增船舶交付后,海通发展将拥有长租干散货船舶(使用运力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上)14艘,自营干散货船舶58艘,重吊多用途船1艘,油船3艘,总计散货船控制运力484万载重吨。
目前,海通发展已从最初专注于超灵便型散货船运营逐步拓展至涵盖超灵便型、巴拿马型、好望角型等全船型运营模式,既能高效运输化肥、钢材、糖等小宗散货,又能承接铁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远洋运输。
其中,海通发展运营的船舶主要为5-6万载重吨的超灵便型干散货船舶,自有新造船舶均由国内一级一类船厂建造,船龄较短且船型统一,在船舶物料配件购买、船队水上货物运输管理等方面均有较大共通性,维修养护成本相对偏低,有效降低了内部管理成本。同时,超灵便型船舶吃水较浅,装配自装自卸设备,对港口、航线的适应能力强,覆盖航区广泛,有效保证了船舶的周转率和物流效率。
境内沿海运输方面,海通发展通过直接购买、租赁等方式控制运力,在境内沿海、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等航区为客户运输煤炭、铁矿石、钢材等干散货。海通发展现已成为环渤海湾到长江口岸的进江航线中煤炭运输货运量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之一。
境内沿海运输方面,在“货-船-港-油”四位一体战略驱动下,海通发展持续开拓市场。
五、外贸自营主力船型TCE高于市场水平30%以上,推进数智化转型与AI应用
近年来,海通发展持续优化船舶管理、运力配置、响应机制与运营流程,构建并完善了精细化运营体系,多方面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海通发展紧密围绕战略定位,聚焦管理提升与资源整合,积极探索“信息化+航运”的创新路径,采用对外合作建设与自主建设信息化平台相结合的模式,构建数据与流程双轮驱动的数字化体系。
作为国内民营干散货航运的领先企业,海通发展紧抓市场机遇,持续扩大运力规模、优化船队结构、拓展全球航线布局,并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数智化转型不断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在2025年上半年运价承压的背景下,海通发展仍实现营收逆势增长,展现出稳健的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